雲南省羅平縣發現遠古時代的大型生物化石群,包括兩萬多個化石,種類豐富,屬於古海洋生態系統,同時代表2.52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發生的生物大滅絕後,首度復甦的生態系統,有助於科學家解析大滅絕事件。
這批化石群位於羅平縣的山坡上,這些保存完好的化石中包括軟體動物、海膽類、節肢動物,以及位於食物鏈頂層位置的大型食肉動物,如魚龍,以及體型長達4公尺肉食性海洋爬行動物,其中還包括部分陸地生物的化石,如針葉植物的殘枝及陸地動物的牙齒。
絕種指的是單一物種完全消失,不再出現一樣的物種,而若絕大多數的生物都已經絕種,生物多樣性降到非常低,就可以被稱為大滅絕,恐龍就是經歷一場大滅絕才全數消失。這批化石群代表的就是2.52億年前生物大滅絕之後,首度出現的生態系統。
地球已經歷過數次大滅絕事件,但是發生在約2.51億年前的那次被認為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有大約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但科學家仍無法定論大滅絕的成因,不過有科學家指出,這與大規模的火山爆發事件有關,而後導致全球急遽升溫,打亂全球洋流系統,陸地上二氧化碳和酸性氣體的大量排放,使植被化為一片荒蕪,當時所有生命幾乎從地球上消失。
歷經大滅絕而存活下來的物種被稱為「災難物種」,生命力強韌;科學家就這批古化石來研究大滅絕事件以及古生態系統。羅平縣化石群的情況顯示,許多處於食物鏈底部的小型生物在大滅絕後的200~300萬年內就逐漸復甦,一旦底層生物日趨穩定,上層生物也會開始復甦,在這之後,海洋中才再度出現大型的捕食者。
羅平縣所發現的化石群涵蓋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有處於食物鏈底端的浮游生物,也有位於食物鏈頂端的捕食動物。大滅絕前海洋食物鏈的頂端是原始鯊魚,但大滅絕的生態空白期讓海中出現新霸主:魚龍。
圖/擷取自雲南網
原文網址: 雲南「災難物種」化石出土 大滅絕後的首批生物群
村民一次偶然的捕撈,撈起了幾隻神秘的水生動物,未知使得周圍村民恐慌異常,也引起中科院專家濃厚的探索興趣。最終經過國內外水生動物專家鑑定,得出驚人結論──該物種的此次現身,在中國竟屬首次!
從9月以來,瀘西縣金馬鎮井不幹村,因為這種似蝦非蝦的物種發現,引起附近村民的慌亂──會不會和天災有關?怎麼會在半山腰的水塘出現?它到底是什麼動物?是新物種還是古老生物?
發現 仰泳游動的蝦狀「怪物」
瀘西縣金馬鎮井不幹村,山腰上有一個奇特的地方,那就是面積約1畝多的老水塘,處在高處卻一年四季都不會幹涸,祖輩以來就是如此。平時,村裡的水牛會在裡面飲水打滾,孩子們也喜歡到這裡撈蝦捉泥鰍。
該水塘中間水草豐盛,有大片沼澤。背靠一片山坡,坡上有密密麻麻的松柏,另外三面都是山地。水塘水深平均在1米左右,裡面多蝦和泥鰍,還有一些小魚。
今年9月1日下午,金馬鎮村民孔維雷,像往常一樣帶了一個小網兜,來到這裡捉泥鰍。當他提起網兜來,除了幾條泥鰍,還在網裡發現了幾隻奇特的小東西──上半身透明,下半身呈橘紅色,再放回水裡,卻是仰面游動!
似蝦非蝦,他從沒見過,覺得十分奇怪,連忙請村裡一位老人查看,對方也說:「我活了58歲,還沒有見過這東西!」其他村民,也都從來沒見過,並由此產生了諸多猜測。
老水塘發現「怪物」的消息迅速擴散。因為未知,大家心裡不免擔憂──會不會和某種災難有關?到這兒來飲水的牲口不會中毒吧?
求助 水產站人員也稱「奇怪」
孔維雷和夥伴們,又捕撈起幾隻「怪物」,用塑料瓶裝上觀察。「太奇怪了!」他感嘆,這個小東西有10多對細密的須足,在水裡斜斜地向前緩慢游動,腹面朝上背朝下,姿勢十分優美!好奇心很強的他,之後分別給瀘西縣水產工作站和瀘西電視台打了電話,稱捉到了一種「怪蝦」,希望知道是什麼東西。
下午,縣水產站副站長殷建平和電視台記者相繼趕到。從事水產管理工作20年的殷建平,對於瀘西境內的水生動物,幾乎是爛熟於心。當他和同事來到老水塘,看到這種外形奇特的水生動物時,也感到「奇怪」,「從來沒見過!」殷建平拿了一隻放到大拇指上,軟軟的,他初步判斷,「可能是洞穴類軟體動物」,表示要帶回去找資料研究才能確定。
然而,這卻使村民們的疑惑越來越多。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怎麼會突然從水塘裡冒出一群大家都不知道的「怪物」?
觀察 半身透明可見內臟
為了打消村民心裡蔓延的恐慌情緒,殷建平現場安慰了大家,認為只是一種普通小動物,「魚都會吃它,說明無毒」。
據觀察,這些個體每隻長約3至4釐米,身體上半部分呈透明的白色,下半身則呈鮮艷的橘紅色。幾乎可以看到內臟的結構,腸道也清晰可見。頭部的雙眼比較突出,頭上有一對觸角。可以很容易分出雌雄,雄性個體稍大一些,嘴部的第一大顎為鉗狀,而雌性則為扇狀。共同的是,它們胸部都有11對泳足,也就是人們看見的「須」。尾叉分開為兩支,長有纖毛。
養育期間,水產站工作人員作了觀察記錄,拍下了影像資料。不幸的是,接下來的10天時間裡,這些可愛的小東西先後死去。他們又聽說孔維雷也養了一些在悅a裡,再去看時,同樣已經死去。大家分析,死亡的原因首先是其生命週期很短,也可能與食物的匱乏和對水體環境不適有關。
9月15日下午,瀘西縣水產站工作人員再次來到老水塘採集了16條該物種進行飼養,並發現了一些較小的雌性個體,腹部有清晰可見的卵粒。它就要產幼仔了,大家都十分高興。
求證 初步認定為「仙女蝦」
起初,水產站工作人員將影像資料通過電子郵件,發給了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該所研究水生動物的舒樹森通過照片對比,初步認定為「枝額蟲」(節肢動物門,甲殼綱,鰓足亞綱,無被甲目,釵額蟲科,枝額蟲屬,枝額蟲)。這種東西在美國被稱為「仙女蝦」,只在解放前的昆明有發現記載
但在科學認證上,「初步認定」不一定準確。為了真正弄明白該生物的屬性,舒樹森和同事帶著更為先進的儀器,於9月17日來到瀘西老水塘親自採樣。對水體勘測時,他們發現該水塘水體呈弱鹼性,水溫在20攝氏度左右,浮游生物豐富。
現場,科研人員採集到了多條該水生動物,給圍觀的村民們現場講解,「這種『仙女蝦』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在地球上也生活了2億年,與恐龍是一個時代的,大家不必驚慌!」他們還稱,在1949年時,昆明就曾發現過該物種,之後雲南全境都沒有發現,這次在瀘西確實是第一次發現,很新奇!
有了專家們的聲音,村民們相信了,心裡的疑慮漸漸打消。
引自 : 雲南瀘西縣發現中國新物種旋額蟲(組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