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持續寒冷,香港再現禽流感病毒。香港政府今天證實,日前分別發現大嘴烏鴉及鵲鴝屍體都帶有 H5N1禽流感病毒,至於新發現的33隻白頭鵯屍體,有待化驗是否帶有禽流感。
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今天表示,1月18日在大澳新基街發現的大嘴烏鴉屍體,經測試後證實帶有H5N1病毒。
1月17日在元朗錦繡花園垃圾站附近的鵲鴝屍體,經測試後也證實帶有H5N1病毒。
漁護署已致電家禽農戶,敦促他們加強預防禽流感及採取生物安全措施;也已去信雀鳥店主、持牌飼養寵物家禽和賽鴿人士,提醒他們採取適當預防措施。
另外,上環永樂街新發現的33隻雀屍證實全部是白頭鵯,署方會化驗是否帶有禽流感病毒。
引自 : 香港發現H5N1禽流感病毒
科學家修改H5N1病毒蛋白,幫助疫苗研究
科學家修改了H5N1病毒的一個蛋白,從而使其用於發現哪些突變可能讓這種病毒進行人際傳播,並創造出能用來製作預先防範性(pre-emptive)疫苗的毒株。
美國國立過敏症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的Yang Zhi-Yong及其同事在8月1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項研究。
H5N1病毒引發了禽流感,它也能偶然傳給人類。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到今年7月25日,H5N1禽流感病毒已經在全世界感染了300多人,其中192人已經死亡。
目前還沒有報導H5N1禽流感病毒在人際間傳播的病例。科學家相信,如果這種病毒要在人際傳播,它表面的一種名為血凝素的刺狀蛋白必須發生變異。血凝素蛋白的一個稱之為受體結合區(RBD)的部分與宿主細胞的特定部分結合在一起之後,這種病毒才能在進入宿主細胞。
NIAID的科學家讓H5N1禽流感病毒受體結合區發生了特定變化,然後測試了結構發生變化的受體結合區識別禽類和人體細胞的能力。他們並沒有使用真的禽流感病毒,而是在一種人造病毒上改變了血凝素蛋白的受體結合區(RBD)。這種人造病毒被稱為假病毒(pseudoviruses),它不會引起疾病,但也能成為H5N1病毒的一個良好模型。
科學家相信,這種方法能指導開發疫苗和治療性抗體,在H5N1禽流感病毒變得適應人際傳播之前就可以評估這些疫苗和抗體。
論文通訊作者、NIAID疫苗研究中心的主任Gary J. Nabel對本網絡記者說:「並不能保證我們會精確地發現H5N1病毒適應人體細胞所需的變異,但是我們能為大多數可能發生的變異做好準備,病毒變異得能識別人體細胞受體的方式可能並不多。」
他還說,這項研究中創造的新的病毒毒株可以被用來製造疫苗庫存,對付可能的H5N1 禽流感病毒變異。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研究所的董小平領導了中國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人用禽流感疫苗項目,他對這項研究表示歡迎,他說:「正在開發的針對H5N1病毒的疫苗中,血凝素蛋白是最常用的靶點。這種方法也許能有助於通過不同方法開發的疫苗在血凝素蛋白上面找到一些通用的靶點,」
不過,董小平也告訴本網絡記者:「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測試被鑑別出來的血凝素蛋白的變異與攜帶它的假病毒之間可能發生的相互作用,也要認真研究這種相互作用引發的安全性問題。」
本文由科學與發展網絡(SciDev.Net)獨家提供。
引自 : 中英對照:修改H5N1病毒蛋白 幫助疫苗研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