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些老火車廂差點被當成廢鐵賣掉,幸好日月潭風管處動作快,遠從台東、花蓮、高雄各地找回這些懷舊車廂,蔬果通風車、家畜車、馬匹蓬車……等,讓鐵道迷都看直了眼,它們停在車埕──百年前就因為停輕便車而得名的地方。

車埕是集集線的終點,原本名氣不如同一路線上的集集、水里,但這幾年推展觀光頗有成就,甚至最近集集線停駛,還是有遊客專程到此遊逛。

以閩南語發音就知道「車埕」是「停車場」之意,其命名的由來要回溯到1912年的日據時代,當時此地為輸出埔里糖廠蔗糖的輕便車鐵道轉運站,經常有200多台的輕便車在此停放。集集支線是為建設大觀電廠而修築,1922年完工,仍以此地為終點站,工程技師、建築工人再加上輕便車的客貨運,為車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熱鬧景象,直到1937年電廠完工,工程人員跟著撤離,小鎮再度恢復原來的平靜。

1960年,名噪一時的林業鉅子孫海擴大事業版圖,由高雄北上,在此開設振昌木業公司,原木處理廠、貯木池、天車一一建起,改變了車埕的景觀,也改變了此地的產業結構,車埕再度聚集了人潮,為木材買賣而來的商人、勞工湧入,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由木材工業帶起的繁華景象,1985年的禁伐令之後,終於落了幕。

停業之後木業相關建築逐漸殘敗,而起死回生的契機則是觀光,原木處理廠經過整修,成為展示館,從外觀加強結構,原始的建築訴說著歷史裡的林業故事,貯木池裡撈起的巨木,入了展示館,和栩栩如生的蠟像工人一同演出這場歷史大戲。

鐵道
(圖/負責修復工程的建築師,在老舊的原木處理廠外層另搭屋頂,形成屋中有屋,古老的原木處理廠連同外觀,就成了一座博物館。王以瑾攝影)

鐵道
(圖/原木處理廠內以蠟像及貯木池撈起的巨木,重現當年景象。王以瑾攝影)

天車是起重機,是吊運木材的機具,由於離地懸掛空中,遂名為天車;當客戶挑選好原木,就以天車將池裡木材吊起,送到處理廠做切割,再由天車放到火車上,將原木送出;這兩座天車建材使用的是檜木,造價格外昂貴。

鐵道
(圖/跨越貯木池與原木處理廠的天車,是吊運木材的機具。王以瑾攝影)

整個區域都觀光化了,孫家第二代由原木買賣轉型生產木傢俱雜貨,名為林班道,5隻猴子的商標象徵5個兄弟齊心,還為觀光客開設DIY課程,小小的商場有一些吸引人的個性商店進駐,木茶房則供應很有特色的木桶便當,全區散發著迷人的懷舊小鎮味道,尤其夜間打上燈光的貯木池和天車格外有吸引力,不過,車埕的觀光目前還是以日間為主,夜間觀光才即將要起步,並不是天天晚上都有點燈;這裡的7-11也只開到晚間7時,是台灣很少見有打烊時間的便利商店。要車埕夜夜點燈、要7-11營業24小時,還要再等一段時間。

鐵道
(圖/孫家由原木買賣跨足木傢俱、雜貨生產。王以瑾攝影)

鐵道
(圖/木茶房美味的煙燻雞腿木桶飯套餐380元,可加價150元購買木桶。王以瑾攝影)

除了林業場域,車埕的鐵道場域也保留得很完整,車埕原車站在1960年因八一水災沖毀,隔年重建,為水泥建築,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車站再重建,反而恢復為木造建築重現古老的味道,而鐵道旁過去供老火車頭加煤、加水的設施都還在,日管處還從苗栗竹南搬來一座號誌樓,重現百年前景觀。號誌樓就像機場的塔台,管制鐵道切換,目前全省僅剩兩座。

鐵道
(圖/典雅的號誌樓早年是車站的指揮中樞。王以瑾攝影)

功能各異的老火車貨車廂是另一個焦點;1928年的日據時代就已經有水產、肉品的冷藏運輸設備,這輛白色的冷藏車廂,在一片黑色的車廂中格外顯眼;曾經為日本軍隊運送馬匹,光復之後改為行李車的蓬車,還有,在香蕉外銷日本最盛期極為風光的蔬果通風車等等。

「無論軍民嚴禁搭乘貨車」,這輛篷守車的標語看得人一頭霧水,其實,它的是意思是除了車長和隨車人員,都不准搭乘這節車廂,這節車廂設有車長室和車軔機,緊急時可由此控制整輛車停駛。看起來這麼古老的一輛車廂,讓人很訝異的是,它直到2009年3月才退休;其製造時間為1967年,也是日本製。

鐵道
(圖/「無論軍民嚴禁搭乘貨車」,不知道為什麼不直接說只有車長和隨車人員可搭,而且,為什麼明明是載人的卻要叫做貨車,看得人一頭霧水。王以瑾攝影)

鐵道
(圖/車埕車站裡蒐集了多輛老火車貨車廂,讓人大開眼界。王以瑾攝影)

這些老車廂,製造日期最早的為1920年,它們是鐵道運輸的老兵,也是珍貴的記憶,但差點成了廢鐵,一輛僅有3萬元價值,幸好日管處讓它有了新的身份,請台鐵老師傅花了4個月修復,進了鐵道文化園區。

鐵道文化園區是全台唯一的戶外鐵道博物館,預定100年1月開幕,集集線也將在此時復駛,揭開車埕觀光新的里程碑。
引自 : 慢一步就成了廢鐵 鐵道文化園區最寶貝的懷舊車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